坛经》 机缘品·第二节

原文

僧法达,洪州人,七岁出家,常诵《法华经》。来礼祖师,头不至地。祖诃曰:“礼不投地,何如不礼。汝心中必有一物。蕴习何事耶?”曰:“念《法华经》已及三千部。”祖曰:“汝若念至万部,得其经意,不以为胜,则与吾偕行,汝今负此事业,都不知过,听吾偈曰:礼本折慢幢,头奚不至地?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无比。”师又曰:“汝名什么?”曰:“法达。”师曰:“汝名法达,何曾达法?”复说偈曰:“汝今名法达,勤诵未休歇。空诵但循声,明心号菩萨。汝今有缘故,吾今为汝说。但信佛无言,莲花从口发。”达闻偈,悔谢曰:“而今而后,当谦恭一切,弟子诵《法华经》,未解经义,心常有疑,和尚智慧广大,愿略说经中义理。”师曰:“法达,法即甚达,汝心不达,经本无疑,汝心自疑。汝念此经,以何为宗?”达曰:“学人根性暗钝,从来但依文诵念,岂知宗趣?”师曰:“吾不识文字,汝试取经诵一遍,吾当为汝解说。”法达即高声念经,至《譬喻品》,师曰:“止。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,纵说多种譬喻,亦无越于此。何者因缘?经云: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。一大事者,佛之知见也。世人外迷著相,内迷著空,若能于相离相,于空离空,即是内外不迷。若悟此法,一念心开,是为开佛知见。佛,犹觉也,分为四门:开觉知见,示觉知见,悟觉知见,入觉知见。若闻开示,便能悟入,即觉知见,本来真性而得出现。汝慎勿错解经意,见他道开示悟入,自是佛之知见,我辈无分。若作此解,乃是谤经毁佛也。彼既是佛,已具知见,何用更开。汝今当信佛知见者,只汝自心,更无别佛。盖为一切众生,自蔽光明,贪爱尘境,外缘内扰,甘受驱驰,便劳他世尊,从三昧起,种种苦口,劝令寝息,莫向外求,与佛无二,故云开佛知见。吾亦劝一切人,于自心中,常开佛之知见。世人心邪,愚迷造罪,口善心恶,贪嗔嫉妒,谄佞我慢,侵人害物,自开众生知见。若能正心,常生智慧,观照自心,止恶行善,是自开佛之知见。汝须念念开佛知见,勿开众生知见。开佛知见,即是出世。开众生知见,即是世间。汝若但劳劳执念,以为功课者,何异牦牛爱尾。”达曰:“若然者,但得解义,不劳诵经耶?”师曰:“经有何过,岂障汝念,只为迷悟在人,损益由己,口诵心行,即是转经。口诵心不行,即是被经转。听吾偈曰:心迷法华转,心悟转法华。诵经久不明,与义作雠家。无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。有无俱不计,长御白牛车。”达闻偈,不觉悲泣,言下大悟,而告师曰:“法达从昔已来,实未曾转《法华》,乃被《法华》转。再启曰:经云,诸大声闻乃至菩萨,皆尽思共度量,不能测佛智。今令凡夫但悟自心,便名佛之知见。自非上根,未免疑谤。又经说三车,羊鹿牛车,与白牛之车,如何区别?愿和尚再垂开示。”师曰:“经意分明,汝自迷背。诸三乘人,不能测佛智者,患在度量也。饶伊尽思共推,转加悬远。佛本为凡夫说,不为佛说。此理若不肯信者,从他退席。殊不知坐却白牛车,更于门外觅三车。况经文明向汝道,唯一佛乘,无有馀乘。若二若三,乃至无数方便,种种因缘,譬喻言词,是法皆为一佛乘故。汝何不省,三车是假,为昔时故。一乘是实,为今时故,只教汝去假归实,归实之后,实亦无名。应知所有珍财,尽属于汝,由汝受用,更不作父想,亦不作子想,亦无用想。是名持《法华经》,从劫至劫,手不释卷,从昼至夜,无不念时也。”达蒙启发,踊跃欢喜,以偈赞曰:“经诵三千部,曹溪一句亡。未明出世旨,宁歇累生狂?羊鹿牛权设,初中后善扬。谁知火宅内,元是法中王。”师曰:“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。”达从此领玄旨,亦不辍诵经。

注释

①白牛车:佛教认为修行等级有差异,声闻乘羊车,缘觉乘鹿车,菩萨乘白牛车。
②声闻:直接听了佛的讲法而觉悟者。

译文

僧人法达,洪州人,七岁出家,经常念诵《法华经》。他来参拜慧能大师,叩头时头没有接触地面。大师责备他说:“行礼却头不点地,还不如不行礼。你心里面一定有什么东西。平时你修习什么?”法达回答说:“我念诵《法华经》已经有三千遍了。”六祖说:“你即使念了一万遍,并且领悟了经文妙谛,你不因此骄傲,就可以和我一同修行,现在你自负已经读经三千遍而目中无人,却还不知道这是罪过,你听我的偈语:礼本折慢幢,头奚不至地?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无比。”大师又问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回答说:“法达。”大师说:“你名叫法达,又何曾通达了佛法呢?”又念偈语说:“汝今名法达,勤诵未休歇。空诵但循声,明心号菩萨。汝今有缘故,吾今为汝说。但信佛无言,莲花从口发。”法达听了偈语后,向大师悔悟谢罪说:“从今以后,一定对一切都谦虚恭敬,弟子虽然熟诵《法华经》,却没有理解其中的意义,心里经常存在着疑惑,和尚您的智慧广大,希望您给我解说一下经文中的义理。”大师说:“法达,佛法是通达的,是你的心没有通达,经文里是没有疑惑的,是你的心中有疑惑。你诵读这本经文,知道它的宗旨是什么吗?”法达说:“学生慧根迟钝,从来就是按照经文诵读,哪里知道宗旨义趣呢?”大师说:“我不认识文字,你把经文试读一遍,我给你解说。”法达就高声诵读经文,读到《譬喻品》,大师说:“停。这部经文原本是以出世为宗旨,纵然再说多少譬喻,也不会超越这个宗旨。是什么因缘呢?经上说:各位佛陀世尊,都是以一种大事的因缘而出现在世界上。这一种大事,就是佛的认知见解。世俗之人在外面着迷于表相,在内心又着迷于虚空,如果能对着表相离开表相,对着虚空离开虚空,那就是内外都不迷惑。如果能觉悟到这种法门,在一念之中心思顿开,就是开启了佛的认知见解。佛,就是觉悟,分为四个法门:开启‘觉’的认知见解,指示‘觉’的认知见解,契合‘觉’的认知见解,深入‘觉’的认知见解。倘若一听开导,就能悟入‘觉’,这就是‘觉’的认知见解,就是原有真实佛性的呈现。你千万不要错误地理解了经文的意思,看见别人说‘开示悟人’,以为那只是佛才能有的认知,像我们这些人不沾边。倘若这样理解,那是诽谤经文和佛祖。他既然是佛,那就已经具备了认知,哪里还用得着再来开导启示呢!你现在应当相信,佛的认知,就是你自己的本心,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佛了。因为一切众生,自己遮蔽了内心的光明,贪恋热衷于红尘世界,受到外在世界和自己内在欲望的引诱,心甘情愿地被驱使,这才要麻烦各位佛祖世尊,从正定中起来,用各种苦苦的说教,劝告众生让他们停止那些贪恋欲望,不要再向外界追求,这就与佛法没有区别,所以说是开导启发佛的认知。我也劝导一切人,要在自己的内心中,经常开发佛的智慧。世俗人的心中有邪见,愚昧迷惑而造作罪孽,口出善言而心怀恶意,贪婪,嗔怒,嫉妒,谄媚,欺佞,骄傲,侵害别人,这样就开启了众生的认知。如果能够端正内心,就会经常生发智慧出来以观照自己的内心,停止坏的行为,从事好的行为,这就是自己开发了佛的智慧。你要让自己的每一个念头都开发佛的智慧,不要开启众生的认知。开发了佛的智慧,就是超凡脱俗。开启了众生的认知,就是沉迷俗世。你如果只是执著于表面用功诵读经文,那和牦牛爱自己的尾巴又有什么两样?”法达问:“如果是这样,只要理解意义,就不用下工夫诵读经文了?”大师说:“经文有什么错?怎么能成为你诵读的障碍呢?关键是痴迷或觉悟都在自己把握,读多读少都由你自己,嘴里诵读经文,心中要体会领悟,这就是通过读《法华经》而让fǎ轮大转。只是嘴里诵读经文,心里不体会不领悟,那就是你被经文所转了。你听我念一首偈语:心迷法华转,心悟转法华。诵经久不明,与义作雠家。无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。有无俱不计,长御白牛车。”车匿还宫法达听了偈语后,不觉感动得泪流满面,立刻豁然开朗,对大师说:“法达从前那么长时间,其实没有因诵读《法华经》而转动fǎ轮,反而被《法华经》所转了。我再请教一下,佛经上说:各位大声闻乃至菩萨,都竭尽全力猜度考量,却不能领悟佛的智慧。现在让凡夫俗子只要觉悟了自己的内心,就号称达到了佛的智慧。我不具备慧根,对这一点难免有疑惑要胡问了。还有佛经上说到声闻、缘觉和菩萨分别乘羊车、鹿车和牛车三车,这和白牛车有什么区别呢?请和尚再给予启示教导。”大师说:“经文上说得很明白,是你自己迷惑而背离了经义。那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三乘人,不能领悟佛的智慧,毛病出在他们把心思都用在猜度考量了。他们越是竭尽全力来推测,就离佛的智慧越远。佛本来就是对凡夫俗子说法的,不是对佛自己说法的。假如连这个道理都不愿相信,那就让他从这里退席。你怎么不明白自己已经坐着白牛车,还要到门外去寻找什么羊车、鹿车和牛车呢?何况经文上已经明确地向你说了,只有唯一一种佛道,并没有其他的佛道。至于或者第二种,或者第三种,乃至无数种方便法门,还有种种因缘,譬喻言辞,都是以这一种佛道为核心的善巧方便而已。你怎么不明白?所谓羊车、鹿车、牛车都是假借的名称,是为了说明当日的情况。唯一的佛道才是真实的,是为你的此时而存在的,是教导你去掉假名而回归真实即唯一佛道的,回归真实以后,真实也就不需要假名了。应当知道所有的珍贵财宝都属于你自己,由你来独自享用,不要想这原来是属于父亲的,或将来是属于儿子的,根本不需要想。这才叫修持《法华经》,是从最初的劫数到最后一个劫数,你都在手不释卷,从白天到黑夜无时无刻不在诵读了。”法达受到启发,高兴得手舞足蹈,作了一首偈语表达赞美之情:“经诵三千部,曹溪一句亡。未明出世旨,宁歇累生狂?羊鹿牛权设,初中后善扬。谁知火宅内,元是法中王。”大师说:“你从今以后才可以叫做念经僧了。”法达从此领悟到了佛法的微言大义,同时仍然不断地诵读经文。
返回目录